水电暖通空调设计发展历程 |
日期:2016-12-7 14:32:50 来源:互联网 浏览数: |
1 起步、学习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电暖通专业设计基本上是照搬前苏联的方法和学习其他行业的经验,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体系,没有自己的原始数据,走过一段弯路,没有深刻认识和掌握我国水电站暖通专业的特点。但在这个阶段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实践经验。例如,新安江电站成功利用水库深层低温水作为空调天然冷源,经济、有效地运行了40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水电系统电站设计和水库水有效利用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福建古田一级电站,首次尝试利用自然洞室降温效应,充分利用天然冷源。 2 调查、总结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专业人员进行了多次全国、全系统性的调研、总结工作,同期也开始了针对水电特性的暖通科研工作,对一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这些基础工作,专业人员对水电暖通的理解更加深入,并总结出了我国水电行业的基础数据。针对水电站的特殊性,总结出了一系列适合不同水电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技术措施,例如,地下洞室群对地下厂房进风的降温除湿效应、发电机层高大空间温度梯度的分布、高大厂房的气流组织研究、特殊土建风道布置、局部阻力测定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设计、建设出一批符合我国水电特点、效果显著的工程,如刘家峡电站采用纵向射流,万家寨电站采用淋水除尘等。 3 突破、创新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前期已打下良好、扎实的工作基础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虽然经历“文革”影响,水电暖通设计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古田溪四级电站,成功利用大坝混凝土的巨大吸放热特性,通过坝体廊道对空气进行降温去湿处理,为水电站开发出又一个天然冷源;安砂水电站采用主厂房高速射流、多层串联的气流组织;渔子溪电站采用低速均匀横向穿流的方式;华南地区广泛采用的“全排风”通风方式;葛洲坝电站的周边射流、分层空调方式,都取得了优良的效果。这些新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为水电站暖通设计拓宽了思路,它们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更加符合水电站厂房暖通的特殊性,厂房内单位体积发热量小,属于低温车间范畴,围护结构具有强烈的吸热和去湿作用等特点,突破过去通常的向工作区均匀送风的模式,而采用高速射流送风方式,使得工作区处于射流的回流区,利用高速射流可以诱导大量空气,充分利用厂房电气设备余热,降低送风气流的相对湿度,获得升温降湿的效果,使得水电站的环境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4 科研、开拓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在全国水电暖通专业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协调配合下,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分别进行了华南地区“全排风”的测定、总结,厂房围护结构散湿量测定、分析,水电站高窗自然通风研究,二滩水电站顶送风气流研究和主变压器火灾模拟试验,坝体廊道降温除湿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推导,大型水电站实物模拟实验的探索等数十项各类专题研究,特别是安砂水电站设计期间建立水电系统第一个主厂房气流模型试验台,测试了大空间顶送风、侧送风、端部送风等不同射流气流组织的流态和速度场,为后续大型水电站的设计制订了可以借鉴和采用的设计、优化流程,保障了大型电站设计的可靠性。同时编制完成了《水电站厂房暖通空调设计规定》,编写了《水电站采暖通风空调设计手册》、《水电站暖通空调图集》和《国内外水电站地下厂房和封闭厂房暖通空调资料集》等大批专业技术资料,为水电暖通设计提供借鉴和标准,规范了全国水电暖通设计,大大缩短了暖通设计周期,提高了水电暖通空调设计的整体水平。 5 提高、飞跃阶段 自21世纪开始,水电站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广西红水河龙滩、金沙江上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等巨型电站,四川雅砻江梯级电站以及浙江天荒坪、广东广州和北京十三陵等十多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结合三维可视化系统,将暖通空调设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地下厂房的潮湿控制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在不同地区、不同原因导致的潮湿环境控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 随着我国水电建设开拓国际市场,水电暖通专业也在21世纪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地区,根据不同地区的标准、需求和气候特点,灵活地运用国内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赞誉,真正走向了国际市场。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