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桥梁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钢管混凝土拱桥以其优美的结构造型和良好的施工性能等优势,逐渐成为中等跨径甚至大跨径桥梁中一个很有竞争力的桥型。特别是在一些市政道路工程中,通常桥址处地势较平坦且交通量较大,考虑到桥面宽度的需要或城市景观的要求,桥梁结构选型时常常会选择该种桥型。
目前,常见的钢管混凝土拱桥主要有中承式和下承式两种类型。其中,中承式拱桥跨越能力相对较大且一般设计成飞鸟式系杆拱形式,如广州的丫髻沙大桥( 主跨360 m) ,益阳的茅草街大桥( 主跨368 m) ; 下承式拱桥常设计成内部超静定而外部静定梁拱组合结构体系,系杆的作用,可抵消桥台( 或支座) 处巨大的水平推力,另外桥面建筑高度较小,跨越能力较大,对于桥下通航要求较高的平原河流地区,地基不良的桥位处更具有明显的优点。
对于大型钢管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同时兼有拱桥和梁桥的优点,且桥面宽度一般较大,吊杆形式通常采用预应力柔性吊杆。吊杆张拉力的大小将决定整个结构体系的内力重分布,施工过程中吊杆张拉力的确定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合理地确定吊杆的张拉力值可以使得结构的成桥状态得到很好的控制,达到较为理想的成桥内力状态和线形。因此,施工控制过程中吊杆张拉计算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吊杆需要进行2 次张拉过程,进行第1 次张拉以增加结构体系的整体刚度,第2 次张拉调整全桥在使用期间的受力性能,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第2 次张拉很难一次到位,而通常要进行多次调整才能满足设计要求。过多的张拉次数,一方面会导致控制误差的积累,影响施工控制的精度; 另一方面会大大延长施工工期,使工程造价增加。因此,过去的很多文献对吊杆的张拉控制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精确的理论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施工,而简单倒拆分析方法能快速分析出不同张拉顺序得到的成桥受力状态,并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到最终张拉方案。在施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最少的设备得到最快的施工进度,并保证任一时段结构的受力合理,才是最优的吊杆张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