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亿达滑模 >> 技术创新 >> 施工技术

技术创新

关于移动支架法及其与移动模架法的比较
日期:2014-11-7 21:50:28 来源:转载 浏览数:
 
分享到:

与移动模架法一样在桥梁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是被国外称为预制拼装法的移动支架法,它是随着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20 世纪50 年代,华裔美国学者林同炎先生提出的荷载平衡法,为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也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节段预制拼装技术奠定了基础。1945 ~ 1948 年,法国学者E·Freyssinet 首次采用预制节段拼装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1952 年首次采用了节段密接匹配预制法( 短线法) 施工,并在节段的结合面设置了剪力键,采用后张预应力将节段组合在一起。1962年法国工程专家Jean Muller 改进了节段剪力键构造、密接匹配预制及拼装工艺,并从法国推广到了全世界。20 世纪70 年代,预制节段拼装施工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最初的平衡悬臂拼装施工法,逐步发展成整跨拼装施工法。

20 世纪60 ~ 70 年代起,我国桥梁开始采用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1965 年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与江苏省公路部门合作,建成了悬臂拼装的连续刚构试验桥———盐河公路桥,桥跨为( 16 + 33 + 16) m 。1970 年5 月建成的成昆线旧庄河一号桥( 铰接悬臂梁桥) ,桥跨为( 24 + 48 + 24) m,是国内第一座采用预制节段悬臂拼装法施工的铁路桥梁[10]。由于节段拼装后桥梁线形偏差较大、结合面构造和体内预应力筋防腐处理不理想,这一工艺后来基本上被现浇施工工艺所替代。改革开放后,预制拼装法重新得到研究和发展,1992 年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研制的ZQJ32 /56 型移动支架,采用八七型抢修钢梁作为主要承重结构,先后在宁夏灵武支线铁路杨家滩黄河特大桥建造了10孔48 m 单线简支箱梁和15 孔32 m 单线简支箱梁; 在包兰复线三盛公黄河特大桥建造了13 孔32 m PC 简支箱梁和12 孔54 m PC 简支箱梁; 在秦沈客运专线辽河特大桥建造了74 孔32 m PC 简支箱梁。1995 年,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研制的专用移动支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变跨的需要,能够满足跨度32 ~ 80 m 的桥梁悬壁拼装施工,先后建造了南昆铁路白水河1 号大桥、打埂大桥、神延铁路秃尾河特大桥、内昆铁路老煤洞特大桥、渝怀铁路锦江特大桥和细砂河特大桥等6座桥梁,梁段接缝形式均为湿接[11]。1997 年,中铁大桥局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移动支架在石长铁路湘江特大桥完成了7 跨96 m 连续箱梁的悬臂拼装,梁段之间采用了干接缝施工技术[12]。

移动支架法与移动模架法同属桥梁施工技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外观上也有些相似,早期的文献经常将这2 种技术和工程案例相互混淆,将其设备统称为“造桥机”,前文已有叙述。但它们的区别是非常重要和明显的,主要有2 个方面: 一是在工法原理上,移动模架法属原位现浇技术,而移动支架法属预制拼装架设技术; 二是在现行标准体系和归口管理上,移动支架与架桥机一样被纳入起重机械,由各地的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检验和认证管理,而移动模架则不属于起重机械( 但有加载过程) ,被视为与挂篮、现浇支架相类似的大临设施,由施工单位自行管理。关于2 种技术的发展历程,移动支架法起源于法国,而移动模架法起源于德国,但它们的萌芽时间大致相同,都发源于20 世纪40 ~ 50 年代,定型于20 世纪60 ~ 70 年代,移动支架法比移动模架法略早。在现行铁路行业标准中,对2 种施工方法的术语名称和定义都进行了明确区分。

相关阅读

上一条: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

下一条:混凝土缺陷修补处理主要方法